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强国战略。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不断着力。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麓山国际”)近年来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探索实践,并以此为切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出版了教育专著《中学生潜能开发与创新素养培育》;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基础学科竞赛,2人进入国家集训队,8人获得全国金牌,12人获得全国银牌,108人获省一等奖;学校足球队四次荣获全国冠军,篮球、武术、民乐、合唱均获得国家级奖项。今年5月,中国男子一队夺得2024年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男子组比赛冠军。这支队伍中,有两名学生来自麓山国际。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潜能,激活学生发展内驱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早期发现和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基础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选取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索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致力于“问题解决”。
一、如何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其一,学校不清楚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特征,对此缺乏系统研究,而将其简单归结为成绩好,特别是数学成绩好;其二,选拔流程简单,大多为纸笔测试,以分数高低为主要评判标准,缺乏对孩子全方位的考核;其三,当前中考、高考选拔制度制约着学生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不一定是全才,需要特殊招生政策支撑。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该如何识别选拔?对此,国内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在2012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创新实验班,通过初试、复试、面试和试读等环节,每年确定100名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
我校自2012年开始,一直进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探索,目前形成了通过初试、复试、面试、试读等环节确定实验班人选的模式。初试、复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学科,语文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物理主要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素养,面试主要针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即“社会情感能力”,采用团队面试方式,考核包括自述、必答、自由陈述三个环节,考察学生的视野眼界、知识储备、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心理素质、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和能力。比如,2024年,我校面试题为:
1.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2.乔布斯说,领导者和追随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新。请谈谈你的看法。
3.关于教育,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认为人生是一场长跑,过程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培什么: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到底要培养什么?除了基础学科竞赛成就突出、高考成绩优异之外,还有些什么重要素养和能力需要着力培养?
英才教育专家约瑟夫·兰祖利提出“三环英才理论”,即英才所具备的三大特点: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对任务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美国天才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孩子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其独立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素质。这些理论启示我们: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包括品德、志向、天赋、专注、勤奋、创造力、社会技能、领导力、心理素质等。
国内教育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成尚荣提出,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不应局限于知识、思维、能力和胆量的培养,更应注重整体人格层面的塑造,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懈努力的意志、包容的心态、虚怀若谷的美德,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学识又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林崇德等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之处包括:专业领域知识基础深厚,思维独立、灵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内驱力,意志坚定、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合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些论述,结合我校多年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我校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努力培养具有报国情怀、自主学力、创新素养、强健身心的现代中学生,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基。
一要有报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强化报国情怀,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要有自主学力。自主学力是推动学生持续进步与创新的关键动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仅有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未知领域,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突破自我限制。因此,学校通过基础学科竞赛拓展培训、项目化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学力。
三要有创新素养。2018年,笔者和团队成员经过五年研究探索,出版了专著《中学生潜能开发与创新素养培育》,我们认为,创新素养不是独立于人的一般素养之外的素养,而是人的综合核心素养的最高表现。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力。创新素养结构如下。
四要有强健身心。强健身心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让人能够持久地投入学习与工作,应对高强度、高压力的挑战;健康的心理状态则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理韧性。身心强健的个体更能集中精力、高效思考,从而在创新活动中展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和持久力。因此,强健身心是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石。
三、怎么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建设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核心。我校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了三维课程体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校进一步构建起多元课程体系,包括立德树人课程体系、竞赛培训课程体系、创新素养课程体系、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等。
立德树人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品格。这一课程体系以习惯养成和价值引领为基础,突出弘扬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比如,让活动“入心”,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与学生共情,真诚分享师长自己的政治理解;建立“学长团”,发挥同辈示范引领作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通过思政课、主题班会、公益研修课、学科德育实践、红色研学旅行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中国红、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竞赛培训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力。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无须多次重复和练习,就能比大多数孩子学得快,不喜欢常规课程和重复任务;二是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能长时间专注地做感兴趣的事情;三是高度的个性化,善于屏蔽与自己思维兴趣无关的人和事;四是发展往往不均衡,对事物的兴趣呈两极分化态度。因此,竞赛培训课程建设既要注重学科性,又要注重跨学科性;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拓展性;既要注重高中起点,又要注重小初高贯通培养;既要注重课程内容,又要注重教学方式变革;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性发展,实行个性化教学。学校各学科教练组组织研发竞赛课程,将竞赛培训课程教学设计从单纯的“知识”视角转向“素养”视角,即让学习者活跃地参与课堂内外协同的、创造性的、以项目学习为主导框架的教学设计,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素养课程体系重在培养素养。创新素养课程的内容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力。学校开设专门的创新素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判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乐于主动探究、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创新素养课程的内容包括创新理念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及训练、创新技巧、创新实践等核心部分。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重在培养能力。学校多方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培养学生的为生之道(生理保健、心理健康、安全适应等)、为人之道(生命角色、人格志向、交往修养等)、为学之道(学习品质、综合素养、自主专长等),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充分发挥家庭、社会、高校、兄弟学校等多方力量,建设家长学校课程,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开设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科技馆、走进红色基地等社会实践课程;还积极与国内知名中学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协同育人平台,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构建高中与大学的连通课程,吸纳多元教育资源共同助力学生实现人生精彩。
作者系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1月A刊总第1299期
来 源 | 《湖南教育》
一 审 | 唐婉欣
二 审 | 马冬晴 钟武伟
三 审 | 向雄海 杨革非
如果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